【世界心理健康日】别再忽视!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,你了解多少?

  媒体报道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10-10 21:54

10·10 世界心理健康日

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

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,身体健康往往备受关注,可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小觑。儿童心理健康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石,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。根据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23-2024)》显示,在轻度抑郁风险和抑郁高风险的青少年中,经常或每天不想上学的比例分别高达20.2%和45.4%。作为家长,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知识,掌握科学应对方法至关重要。


不同年龄段心理需求

0-3岁(婴幼儿期):需建立“安全感”,依赖稳定的照料者(如父母),通过拥抱、及时回应需要(饿、哭时),形成对世界的信任。

3-6岁(幼儿期):渴望“自主与认可”,喜欢自己动手(穿衣服、吃饭),需家长多鼓励而非包办,同时通过游戏发展社交能力。

6-12岁(学龄期):关注价“值感与规 则”,在意学业表现、老师同学的评价,需引导真确看待成绩,同时学会遵守规则、处理同伴矛盾。


如何判断心理健康

1.情绪状态: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通常情绪稳定,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偶尔有情绪波动也能自我调节。比如,考试失利会难过,但很快就能振作起来,寻找原因,继续努力。若孩子长期情绪低落、焦虑、易怒,甚至无故哭泣,就要警惕了。

2.人际关系:善于与他人相处,能理解、尊重他人,有自己的好朋友,在集体中感到自在。要是孩子总是独来独往,排斥社交,和同学频繁发生冲突,可能心理上存在困扰。

3.学习状态:对学习有兴趣,能主动学习,遇到困难也能努力克服。倘若孩子突然厌学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学习成绩大幅下降,除了考虑学习方法、学习环境等因素,也要关注其心理状态。

4.自我认知: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,能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点和不足,有自信,也有适度的自尊心。如果孩子过度自卑或自负,比如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,或者过度骄傲,听不进别人意见,都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。


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

1.考试焦虑:很多青少年在考试前会紧张、焦虑,严重的可能影响考试发挥。 

应对方法:

一是调整心态,正确看待考试,把它当作检验学习成果的方式,而非唯一评判标准;

二是教孩子一些放松技巧,如深呼吸、肌肉放松法等;

三是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,避免考前过度劳累。

2.人际关系困扰:和同学闹矛盾、被孤立,与父母沟通不畅等。 

应对方法: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学会倾听他人意见;家长要与孩子建立平等、信任的沟通关系,多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问题;学校也可开展人际交往相关课程或活动,帮助学生提高社交能力。

3.抑郁倾向:表现为长期情绪低落、失去兴趣、自责自罪、睡眠和饮食出现问题等。 

应对方法:一旦发现孩子有抑郁倾向,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,配合治疗,给予孩子更多关爱和支持。


如何培养健康心态

1.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:多与孩子交流沟通,保持固定时间的亲子游戏。

2.培养适应能力:让孩子面对逆境和挑战,帮助其逐渐适应各种环境。

3.学会表达情感:帮助孩子学会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,同时学会寻求支持。

4.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:鼓励孩子寻找积极的方面,培养感恩之心。

5.积极锻炼: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释放压力、改善情绪。


  家长和老师作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,一定要多留意孩子的心理变化。如果发现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,不要慌张,也别不当回事,及时干预,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。





相关标签:儿童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 了解儿童心理健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