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曾觉得自己像在演戏?在职场上扮演“高效能人士”,在朋友面前扮演“阳光开朗派”,但当独自一人时,却感到精疲力尽、内心空虚?
现代人普遍的“耗竭感”,可能就藏在心理学家温尼科特(D.W. Winnicott)提出的概念中:“假我(False Self)”。
今天,我们就来揭开“真我”与“假我”的面纱,理解我们是如何戴上这副面具,以及如何找回那个活生生的、真实的自己。
1. 什么是「假我」(False Self)?
假我,是一种为了生存和适应环境而发展出来的防御性外壳。
在温尼科特的理论中,它最初形成于婴儿时期。当婴儿的真实需求(如饥饿、被拥抱)能够被“足够好的母亲”及时且恰当地回应时,婴儿便能发展出“真我”。
但如果环境(父母、学校、社会)过于严苛,只接纳某些特定的行为和情绪,婴儿就会学会:
(1)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冲动。
(2)迎合外界的期待,做出“别人希望你成为”的样子。
这个为了满足外界、保护内核而创造出来的适应性面具,就是“假我”。
假我的表现:
(1)过度顺从: 害怕拒绝别人,无法说“不”。
(2)完美主义: 必须达到外界设定的高标准,否则感到焦虑和羞耻。
(3)情绪麻木: 似乎永远“没事”,无法体验深刻的喜悦或悲伤。
(4)空虚感: 即使取得成就,内心仍感到巨大的孤单和不满足。
2. 「假我」的生存价值与代价
“假我”并非一无是处,它其实是我们早期环境下最高的智慧,它帮助我们:
生存: 在需要迎合的环境中获得资源和安全。
社交: 成为一个“有礼貌”、“客气”的社会人。
然而,当一个人完全被“假我”接管,将面具当成了自己时,代价是巨大的:
❌ 与生命力隔绝: 假我的运作是僵硬和机械的,你会感到自己的生活缺乏自发的、活生生的感觉,像在演绎别人的人生。
❌ 人际疏离: 由于你展现的不是真实的自己,你无法感受到真正的被看见和被爱。
❌ 耗竭与焦虑: 维持假我需要巨大的能量,这就是“感到很累”的根本原因。
3. 如何探索与找回「真我」(True Self)?
真我,是基于自发的、真实的体验和活生生的感觉的自我意识。它不完美,但它是真实的。
找回真我的过程,是充满勇气的自我探索:
步骤一:觉察你的「自发性」
回忆一下,什么时候你感到自己是完全投入、充满热情的?那可能是你不需要考虑外界眼光,只是单纯喜欢做某件事的时刻。
真我时刻: 创作、运动、独自思考、或只是舒服地发呆。
自问: “我在做这件事时,是为了自己,还是为了让别人觉得我很酷?”
步骤二:允许你的「不完美」和「负面情绪」
假我害怕被讨厌和失败。找回真我,就要学会允许自己犯错,并接纳那些被社会定义为“不好”的情绪(如愤怒、悲伤、嫉妒)。
温和自我对话: 当你犯错时,练习温柔地告诉自己:“这是可以的,所有人都在这个过程中学习。”
接纳: 让痛就是痛,想哭就哭。不评价、不抗拒当下的真实感受。
在一段你信任的友谊或亲密关系中,试着展现你“不敢”展现的面向。比如,对某件事说“不”,或表达一个与众不同的意见。
这种“冒险”会让你发现:真实的你并不会被摧毁,真正爱你的人会接纳你的真实。
今日反思:
在你的日常生活中,哪一种情境下,你最常戴上“假我”的面具?(例如:公司会议、家庭聚会、社交媒体上?)
相关标签:心理情绪 心理耗竭感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