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前练习(30 秒)
请你先做一个小小的心理练习:
深呼吸五次,问自己一句:
“如果我现在什么都不做,这种累会消失吗?”
大多数人的答案,都是“不”。
也正因如此——我们才需要慢下来,读懂这份“累”背后的秘密。
或许你晚上熄灯后,仍然听见内心那句低语:
“我好累——但我不知道为什么累。”
这不仅仅是身体的疲惫,更像一根看不见的能量线,被不断拉扯、拉紧,却没人拉回来。
你似乎在“努力生活”,可其中隐藏着一种暗流:倦怠不是懒惰的借口,而是情绪透支的警报。
心理学家 Christina Maslach 早在 1981 年就提出:职业倦怠由长期的情绪耗竭、人格去化与成就感下降组成(Maslach & Jackson, 1981)。而最新研究进一步发现:当代成年人陷入的,并不仅仅是“工作太忙”,而是“与自己、与生活、与意义”的断联(Zeng & Hu, 2024;Chen, 2024)。
「为什么我越来越累?」
表面上,是加班、任务多、睡眠不足;
深入一点,是心理资源被持续耗尽却无法补充。
Hobfoll 的资源保存理论(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)指出:当我们珍视的资源——能量、控制感、社会支持等——被不断掏空却无法恢复,人就会进入慢性应激与耗竭状态(Hobfoll, 1989)。
2024–2025 年多项研究显示:护理、教育、软件开发等高压群体的情绪耗竭率均超过 40%(JAMA Network, 2024;Scientific Reports, 2025)。
换句话说:你不是个例,而是身处一个“被结构性透支”的时代。
倦怠,不只是“累”,更像“失联”
当你说“我好累,却也停不下来”,其实意味着:
你在持续输出,却少有被看见的回流;
你在扮演,却少有人能读懂;
你在前行,却少有自己决定方向。
组织心理学研究发现:倦怠并非个体特质问题,而是情境性结果——当“要求高、资源低、控制感缺失”叠加,就会形成倦怠温床(Leiter et al., 2023)。
也就是说,你不是“太弱”,而是被放置在一个情绪动力被掏空的场域。
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什么
它不只是指出问题,而是邀请你去理解:
当“小成就感的丧失”其实是心理币值的贬值;
当“情绪麻木”其实是系统自我保护的策略;
当“界限模糊”其实是把自己当作无限资源的误区。
这些觉察,会让“我怎么变成这样?”
转变为“原来我正在被消耗,我可以选择重新分配能量。”
最后一句
倦怠不是羞耻,而是信号。
它提醒你:
“你的内在能量,也值得被照顾。”
请带着这句话,继续读下去。
也许,这就是你重新连接自己的开始。
作者|曾乔叶
审核|陈黎明
参考文献
Maslach, C., & Jackson, S. E. (1981).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.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, 2(2), 99–113.
Hobfoll, S. E. (1989).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: 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. American Psychologist, 44(3), 513–524.
Leiter, M. P., et al. (2023). Burnout and work engagement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Frontiers in Psychology.
Zeng, P., & Hu, X. (2024).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job burnout: Person–organization fit and meaning at work. Frontiers in Psychology.
Chen, G. (2024). Social support,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multidimensional job burnout. 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.
Burnout and Stress: New Insights and Interventions. (2025). Scientific Reports.
Burnout Trends Among US Health Care Workers. (2024). JAMA Network Open.
相关标签:情绪透支 心理学家 情绪耗竭 心理学研究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