屏幕之外的孤独——青少年社交焦虑与网络依恋

  心理知识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11-11 19:54

读前练习
请闭上眼睛,想一想你身边的青少年——也许是家里的孩子、学生,或者只是地铁上刷着短视频的那个少年。
他们笑着、评论着、转发着,可你有没有想过:屏幕另一端的他们,真的不孤独吗?图片.png




在心理咨询的语境里,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:孩子整天玩手机,不爱说话。
家长焦虑、老师担心,而青少年往往会反问一句:你们不懂,这才是我真正的朋友。

这句话乍听叛逆,却道出了一个时代的心理底色——网络社交,已经成为青少年情感依附的新场域。

一、他们为什么离不开屏幕?

美国心理学家Jean Twenge2020)在对“i世代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:
相比于90年代的同龄人,如今的青少年平均每天花6小时以上在网络世界中,其中超过一半时间用于社交平台。
他们比以往更安全、更循规蹈矩,却也更焦虑、更孤独、更不快乐。

这并非偶然。青春期是社会性自我急速成形的阶段,他们在寻找我是谁,也在努力被世界看见。
而网络空间,恰恰提供了一个低风险的自我呈现舞台:

 

你可以隐藏不完美的一面;

 

你可以获得即时的回应;

 

你可以用点赞数量化自己的价值。

 

这对一个正在摸索自我认同的青少年来说,是极具诱惑力的心理安慰。

但问题在于——这种安慰往往是脆弱的。
图片.png




二、虚拟的亲密关系,真实的孤独

一位来访的高中女孩在咨询中这样说:我每天都在群里聊天,可我觉得自己一个朋友也没有。

她的朋友,多是网络上认识的网友,谈天说地,分享日常。可当她真的需要倾诉时,对方常常已读不回
她逐渐意识到,自己沉迷的并不是交流,而是一种被看见的幻觉。

美国学者Primack等人(2017)在对近2000名年轻人的调查中发现:
社交媒体使用频率越高,主观孤独感反而越强。
研究者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——“感知性社会孤立(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
也就是说,虽然个体客观上连接很多人,但主观上却更感到被排除在真实关系之外。

网络社交给予了即时的联系,却剥夺了深度的陪伴
在屏幕上,我们可以用表情包代替共情,用在吗代替理解。
但情感的温度,在每一次滑动之间被稀释。




三、社交焦虑:越想靠近,越怕被拒绝

在心理咨询中,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呈现出一种矛盾:
他们渴望被理解,却害怕真实地与人相处。
他们擅长在线聊天,却在现实中显得笨拙、退缩。

这种矛盾正是社交焦虑的核心表现。
研究显示(Spence & Rapee, 2016),青少年的社交焦虑与其自我概念不稳定密切相关。
他们担心被评价、害怕犯错——网络社交允许他们控制曝光,但现实互动没有撤回键
于是,他们越依赖屏幕,越难面对真实的人际关系。

这并非缺乏社交能力,而是心理安全感的缺位。
当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被理解、被接纳的体验,他就会在网络世界中寻找替代性的依恋对象
这种网络依恋短期上能减轻孤独感,却可能强化现实中的疏离。
图片.png




四、如何帮助青少年回到真实的连接

 

减少批评,增加理解。
对孩子的网络使用,不必一味,而应理解其背后的情感动机。
他们并非懒惰,而是在网络中寻求心理意义——认同、归属、被喜欢。

 

创造安全的线下空间。
无论是学校的心理角、社团活动,还是家庭晚餐的聊天时光,
都是青少年重新学习面对面连接的机会。
温暖的关系,永远是社交焦虑的最好药方。

 

教他们分辨关系的质量
心理教育不只是教会孩子防网瘾
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分辨:什么是被看见,什么是被理解。
真正的朋友,不只是点赞你的人,而是能接住你情绪的人。

图片.png




五、结语:孤独不是病,而是一种呼唤

孤独感从来不是青少年的错。
它是成长中的必经之路,是自我与世界之间的试探。
当他们透过屏幕向外张望,也许只是在问:我值得被爱吗?

作为父母、老师、咨询师,我们能做的不是把手机拿走,而是让他们在现实中,也能感受到那份被回应的温度。

屏幕之外的孤独,并不可怕。
可怕的是,当他们试图伸出手,我们没有接住。




作者 | 曾乔叶

审核 | 陈黎明

 

参考文献:

 

Primack, B. A., et al. (2017). Social Media Use and 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 Among Young Adults in the U.S.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, 53(1), 1–8.

 

Twenge, J. M. (2020). iGen: Why Today’s Super-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, More Tolerant, Less Happy—and Completely Unprepared for Adulthood.

 

Spence, S. H., & Rapee, R. M. (2016). The etiology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: An evidence-based model.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, 86, 50–67.





相关标签:青少年社交焦虑 网络依恋 青少年情感依附 心理学家 社交焦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