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前练习
请回忆一个你印象最深的学习时刻。
也许是通宵备考的紧张,也许是被老师表扬后的轻松。
那一刻的你,是被压力推动的,还是被它压垮的?
一、被焦虑笼罩的青春
在心理咨询中,最常出现的一类青少年来访者,是被“学习”两个字困住的孩子。
他们每天都在和作业、考试、排名搏斗,嘴上说“我不想读了”,心里却明白:不能输。
有的孩子哭着说: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怕失败,好像考不好就什么都没了。”
而在家长眼里,他们看似只是“太紧张”“不够自信”,可实际上,这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焦虑(academic anxiety)。
学习焦虑不是懒惰,也不是矫情,它往往来自更深的心理机制——当成绩变成自我价值的代名词,压力就不再是挑战,而是威胁。
二、为什么“越努力,越焦虑”?
心理学家Lazarus和Folkman(1984)提出了“压力-应对理论(Stress Appraisal Theory)”:
当我们面对压力源时,大脑会先进行“评估”:
如果认为自己能应对,就会激发动力;
如果觉得超出能力,就会陷入焦虑与无助。
青少年在应试体系中,常常被迫以成绩衡量一切。
于是,“学习”不再是探索,而变成了一场自我证明的战斗。
一旦失败,就意味着“我不够好”。
这种“威胁性认知模式”让许多孩子陷入恶性循环:
越怕失败 → 越紧张 → 表现更差 → 更怕失败。
他们的焦虑,并非来自考试本身,而是源于一种被评价的恐惧。
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学生明明很聪明,却在考场上频频“脑袋一片空白”——心理的敌人,不是题目,而是“我必须要赢”的信念。

三、压力的两面:推动成长,也可能吞噬自信
心理学研究表明,适度的压力并非坏事。
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Yerkes和Dodson早在1908年就提出“倒U型法则”:
当压力适中时,人的表现最优;压力过低会懈怠,过高则会崩溃。
也就是说,压力本身不是敌人,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它。
Dweck(2012)的“成长型思维(Growth Mindset)”理论指出:
如果孩子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,那么他们面对困难时,更容易将压力看作挑战,而不是威胁。
而那些从小被灌输“你必须第一”“你不能输”的孩子,
往往会把失败视作“能力的否定”,从而形成“固定型思维(Fixed Mindset)”,导致持续的焦虑与自我怀疑。
因此,焦虑并不等于问题。
有时,它只是提醒我们:压力的方向,错了。
四、咨询师视角:如何帮助孩子与压力和解?
在心理辅导中,我们常用以下三个策略,帮助青少年重新定义“学习焦虑”:
1. 重新框定焦虑:把“恐惧”变成“信号”
告诉孩子:焦虑不是坏的,它说明“你在乎”。
引导他们觉察身体反应(心跳加快、手心出汗),并将其解释为“身体正在为挑战做准备”。
这种认知重评(reappraisal)能有效降低焦虑感(Jamieson et al., 2013)。
2. 建立“过程导向”的自我评价体系
在日常沟通中,多关注“努力”和“策略”,而非结果。
例如:
“你这次尝试了新的记忆方法,挺有进步。”
“我看到你在反思错题,这很有价值。”
当评价的重心从“结果”转向“过程”,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会逐渐恢复。
3. 营造安全的失败环境
学习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。
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把错误视为“成长的必经之路”,而不是“能力的缺陷”,
孩子的心理弹性(resilience)就会得到极大提升。
正如心理学家Yeager和Dweck(2012)所言:
“韧性不是天生的,而是在一次次被理解的失败中长出来的。”

五、在压力中看见希望
有时候,我们太急于“消灭焦虑”,
却忘了焦虑本身,也是一种情绪信号——
它在提醒我们:目标太高了,或方向偏了。
对于青少年而言,学习焦虑并不是成长的障碍,而是成长的副产品。
他们在不断尝试理解“自己能做什么”“别人怎么看我”,
在一次次成绩起伏中,构建出“我是谁”。
如果我们能在他们焦虑的时候,
给予理解、共情和空间,
那么,压力就不再是敌人,而是成长的老师。

作者 | 心理观察专栏
审核 | 杨柳枝(湖南心翼家特邀心理专家)
参考文献:
Lazarus, R. S., & Folkman, S. (1984). Stress, Appraisal, and Coping. Springer.
Yeager, D. S., & Dweck, C. S. (2012). Mindsets That Promote Resilience.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, 47(4), 302–314.
Jamieson, J. P., Mendes, W. B., & Nock, M. K. (2013). Improving acute stress responses: The power of reappraisal.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, 22(1), 51–56.
相关标签:心理咨询 学习焦虑 心理学家 心理学研究 成长型思维
